药食、外治、保健与医疗
药食对健康的影响有两种要素:药性与成分。两者皆影响热能体力与组织运作,但药性以影响热能体力为主,成分以影响组织运作为主。人体所需热能来自于食物,如将食物比喻为燃料,则温热性药食之药性犹如助燃剂,可助食物顺利吸收转化为可资利用之能量,故可改善热能,增强体力,进而修复体伤,从因解症、根治疾病,而不须再求其成分;寒凉性药食其药性则如阻燃剂,使食物之吸收转化要消耗更多热能,无助于体伤之修复,而其治病功效,只有通过影响组织运作从果解症以抑制症状,故必求其成分。此虽或可收一时之效,但以透支热能为代价,会重伤虚弱者。
故欲趋利避害,须善辨药食之寒热性。以味辨,甜、酸属寒,甘、咸属凉,辛属温,辣属热,苦则不定,但多属寒凉。以类分,水、油及海产属凉,茶、水果属寒或凉,酒类皆属寒(酒精属寒)。因寒凉性药食皆需仰赖身体有足够的热能,才能被吸收转化后发挥其效用,对轻症及体力尚佳者,适量服用,固然无妨;但对重症或体力较弱者,却会使热能更加不足而衍生种种后遗症,是不适宜的。故此类寒凉性药食是否可用,当视自身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轻重而定;若服食后感觉不适或体力变得更差,即说明热能已经不足,食之有害,应当减停,并以增强药食之温热性及加强运动来补救。若已身患重症或体力虚弱,则应少食甜、酸、酒、茶、冰品、生冷蔬果及海鲜等,日常饮食宜少水、少油、少盐、少加工品,多吃温热性药食。
药食对健康的功效,可分为两类。一是改善体力,称为保健功效;二是改善症状,称为治病功效。故欲求保健功效,须明辨药性,因保健的内核即在于保养与改善热能,增强体力,再由体力疗愈疾病,维持健康;欲求治病功效,则须分析成分,因成分的作用即在于对治症状,故论成分亦即是求其治病功效。
温热性药食之药性可改善热能,增强体力,故有保健功效,进而从因解症。但为何它不是像寒凉性药食那样通过其成分来达到治病功效?今以姜为例,先说明治病功效问题。当发烧咽痛、咳嗽痰多,用温热姜汤而痊愈,一般人就会认为姜具有退烧消炎、止咳化痰的功效;当痛经、小便困难、便秘,用温热姜汤而痊愈,则又认为姜具有活血止痛、利水通便的功效。如此延伸好像姜具有各种治病功效,但这并非事实。就如同汽车没油,一切功能失效,加油后又恢复正常运作,此时能说汽油具有导航、音响、空调的功能吗?如果有,只须买桶汽油,不就可以知方位、听音乐、吹冷气了吗?显然,汽油不具任何特定的功能,它只是一种能源,提供汽车运转所需的能量,是汽车各种设备在此能量驱动下的系统运转,才展现出种种功能。同理,姜也不具任何治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种热源,提供身体运作所需的热能,是身体各类组织在此热能推动下的协同运作,才达到治病的功效。但如果忽略此身体的运作,当病好了,就会误以为温热性药食具有治病功效,对功效的迷思即由此而起。再说明成分问题。比如用加热红豆袋外敷可改善各种疾病,但如果是其成分有效,为何吃红豆却不见效?外敷时又何须先加热?再如经晒干炒过的干姜片与鲜姜片的成分相同,为何疗效却不相同?又冷服姜汤,其成分不变,为何疗效不彰?故加热过的红豆袋跟姜一样只是一种热源,透过身体吸收改善热能,使体伤好转才能如此,并非其成分使然。综上所述,可见以温热性药食改善热能,使疾病痊愈的是其药性,而非其功效或成分。
时下流行的保健治病之法,诸如多食碱性食物(谓可改变酸性体质),生机饮食(谓可保全营养成分),补充人造营养素,水果酵素,乃至生物药剂等,皆聚焦在成分而非药性。但从保健治病的角度看,寒凉性与温热性药食在成分与药性之间会有不同的重点诉求。寒凉性药食因会消耗热能,无法改善体质,所以它不是从因解症而是从果解症,为求治病功效,须辨病论治,且须以体力尚佳为前提,故重点在成分而不在药性。温热性药食则不同,它可以补充热能,改善体质,所以它是从因解症,无须辨病论治,虽不求治病之功,却可收因变果转之效,且适用于所有体质,故重点在药性而不在成分。此理既明,则用药疗疾或饮食养生,若从「因」改善,只须善用药食之性味,保养热能着手,而不必在意其成分,选方配伍即可大为简化。反之若从「果」着手,就要强调成分,以对治不断变化的病情,所以选方配伍或药物研发就变得极为复杂。
【按:此中所谓用温热性药食不必在意成分,是指不必追求所谓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否定药性与成分的关系。药性虽不即是成分,但也离不开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体和合的作用,所以若从药食中抽提单一的「有效成分」即失其整体的作用,就像树叶的光合作用要靠叶绿素,但单独抽离出来的叶绿素就失去这个功能了。】
药食只是一种缘,不论是从因解症或从果解症,都必须透过因,也就是身体热能及组织的运作,才能产生作用,否则就不具有任何解症的功效。因此不谈身体热能及组织的运作,而宣称药食可以清热、利水、安神,或产生抗体、抗凝血,或补甲状腺素、贺尔蒙……都属妄念;或称其可治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亦属戏论。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温热性药食或温敷经身体运作吸收后虽可改善热能不足,但改善热能不一定能使体伤好转。
若体伤不能好转,症状就不能消除,也就是用对内外热源,若无按推原始痛点,症状未必会好。此外,用适量的温热性药食或温敷,却出现其它症状,亦属体伤所致而非药食或温敷有误,应先按推,再服或敷即可。
再谈外治及保健。当感冒用暖暖包或棉被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寒、杀病毒吗?如果能,把它们放在屋内,不就满屋温暖,清新无毒了吗?头风痛用木棒或手肘把病治好,能说它们可以驱风止痛吗?如果能,家具多木制,且手肘在身,为何还得头风痛?再说按推'拍打如果有效,眼睛痛按推臀部会好吗?还是直接拍打眼睛?会不会打成熊猫眼?故手术、针刺、按推、拍打、外敷等外治法,就如同药食一样,只是一种缘,不能说有治病效果,否则就像在说4气油」之缘,不经「汽车空调系统运作」的因,就可产生「冷气」的果,这明显违反因、缘、果的法则。至于像太极拳、拉筋、跑步等健身运动,以及心理辅导、打坐、忏悔等心性改造、情绪管理,原始点也很强调其重要性。但从医学立场看,它们只属于保健范畴,虽是医疗不可或缺的补充,却不能当作医疗本身来治病。
医疗毕竟不同于保健,它针对任何疾病,无论是从因解症或从果解症,都需有立即性的效果,因此它必须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保健则不然,它无法针对任何症状产生立即性的效果,而是靠提升热能间接地改善体伤,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但也不可因此忽视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体质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只能暂时改善症状,却无法断除病根。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