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放空知见,从临床治疗失败的案例中探索解决疾病疼痛的措施与解决方案。
方法:在骨旁处寻找所有症状的开关,以手法代替针法,徒手按推,以温敷代替温灸,工具除了艾灸,举凡太阳光、热水袋、电热毯、水暖床、远红外线、暖贴、鲜姜泥、姜粉泥、任何温热性膏贴等。
结果: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历经五年时间数千人验证,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从中发现规律,而后建立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突破旧极限,开拓新领域,反过来再充实完善理论。如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在研发过程中发现起作用的大大小小的开关相当多,后经筛选,若一处开关的管辖范围为另一管辖范围更广的开关所涵盖,前者则被淘汰。经如此汰选后保留下来的终极大开关即是原始点。
结论:
发现全身的原始点大多位于骨旁处,有规律地分布在一条脊椎两侧(颈部、上背部、下背部、荐椎部)及其余七处部位(头部、肩部、肘部、手背部、臀部、踝部、足背部)。每一部位原始点都有明确的涵盖范围,共同遍覆全身。故应用时不需分辨病名,只须知道症状发生位置为何处原始点所涵盖,即可按推该处原始点,从中找到需要处理的原始痛点。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证经验,归纳出对原始点的认识,并提出体伤、他处体伤与本处体伤的概念。
3、疾病的由来及原始点医学三定律
要治病,就要知道疾病从何而来,才能釜底抽薪,根治疾病。但现代医学的疗效与预期落差如此之大,令人不得不质疑其方法论的问题。譬如肿瘤,要穿刺、切片活检,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我看来这就像发洪水了,去检测洪水分子的结构,对治理洪水有帮助吗?
因此,如果说哲学是探究世界的本质,是广义的科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功能,那么我想跳出孤立微观层面的繁琐细节,从哲学的整体性高度来探讨疾病的由来,这就是因果定律。
3.1因果定律概说
宇宙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凶果定律。这因果定律可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因+缘=>果】。 “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譬如种子借助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外在条件,即可生长发育,最后开花结果。此种子是变化的主体,可看成“因”;从因生果中间所需要的外在条件或间接力如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就是“缘”,缘通常是众多的;长出的果实就是“果”。所以因果定律包含了因、缘、果三种要素,并遵循如下三个根本原则:
3.1.1果从因生: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有因才有果。例如俗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果是从种下的瓜种而生,不从豆种或其他种子而生。但因不自变,因果之间,还需有“缘”(条件)的助力,“因”才能转化成“果”,也就是“单因不生果”,必须因缘和合才能生果。譬如瓜种不能自变为瓜果,还需阳光、水分、土壤.时节等诸缘之助力方可。所以全面地说应是“果从因缘生”,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3.1.2事待理成:
某种因在某些条件(缘)下必然产生某种结果,因果之间存在这种必然的普遍理则,就像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结合必然生成一个水分子一样,种瓜只能得瓜、种豆只能得豆一样。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事”。用这样因缘果的理则来指导,就可以获得宏观视野,洞察疾病的由来,进而简化治病的方法,避免“洪水来了去研究水分子”这种舍本逐末的错误方向。
3.1.3有依空立:
宇宙万有,都是依靠众多因缘条件的和合而产生、随因缘条件的离散而消亡,成住坏空,没有独立性、永恒性,无有主宰,这是宇宙万有的“空性”,因、缘、果皆如是。惟其如此,因才能受缘的影响而转化成果,本来没有的果才可能从因缘的结合而产生。否则因就永远是因,不能转化成果;缘与因也就不相干;还没有形成的果,也就不能无中生有;因为“空”,才能“有”。但生成的果也一样没有独立性、永恒性,依于因缘条件的和合而存在,因住果存;随着因缘条件的迁移而改变,因变果转;虽然“有”,毕竟“空”。没有病可以生出病来,有了病也可以消除它,全看因缘条件的变化,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所以病非实有,是如幻有而毕竟空。当各种致病之缘的作用累积到一定程度,即造成体伤而产生症状,这时症状就是因缘和合的“有”;按推对应原始痛点,补充内外热源,因变果转,症状消失,说明症状毕竟是“空”,无实体性。换言之,有生病之现象,但无疾病之实体可作为治疗对象,治病只是改变疾病现象所赖以产生与存在的因缘条件。这就是空有相依、空有不二、超越空有对立的“空义”,“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正因为有这样的“空义”,宇宙万有才得以成立)。
3.1.3.1原始点医学三定律与疾病的因缘果
因果定律既然是宇宙间普遍的法则,当然也适用于医学。虽然说疾病没有实体性,但疾病现象生灭变化的因果则是真实不虚。那么在医学这个特殊领域,因缘果三者该如何界定?因果关系的理则又是如何具体展现?
前面对体伤与热能的论述,本质上就是对医学因果定律的观察,从中可以归纳出三条经临床实证的定律,原始点医学理论体系即是基于此公理式的三定律加以演绎而建立:
【定律一】体伤致病定律;所有的疾病症状都由体伤直接导致,而体伤可分为他处体伤与本处体伤。
【定律二】热能不足定律;所有人的热能只会不足,不会过多,生病后热能会更加不足(凡病皆寒定律,寒性体质定律)。(身体热能也是众多因缘和合的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虽可以通过内外热源来补充,但补充是断续的,耗散却是不停的,故维持其动态平衡是关键。)
【定律三】热能体伤相互作用定律;热能与体伤是相互影响的,热能过度消耗可导致体伤,体伤又会消耗热能而使之更加不足;反过来,热能改善有利于体伤修复,而体伤的修复也有助于改善热能。
由此三定律,可以推论出第四条定律:
【定律四】疾病总因定律——所有疾病症状皆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体伤反映在症状,热能反映在体力,故健康与否是以“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有无”为准。
不言而喻,医学要解决的是疾病;要解决疾病,就要找到病因,所以医学首要的是诊断学。而诊断学的核心,就是疾病的因果律。上述这三条定律及其推论第四定律,就是通过对成千上万的临床案例的观察归纳总结而发现的疾病的因果律。其中疾病症状属果,体伤与热能不足属因。体伤作为疾病症状直接的因,这是通过临床发现并可随时验证的,前面已经阐明,但为何将热能不足也定在因位?根据第三定律,热能过度消耗可造成体伤;而临床观察,热能严重不足者,体伤很难修复,按推后症状即便改善也很容易反复,但如补充内外热源,即可加速体伤的修复,症状可获根治。因此热能不足是体伤之因,也就成为疾病症状间接的因,早期又称其为因(体伤)中之因。这是将热能不足定在因位的第一重理由。
但为何不将体伤称为热能不足之果?但根据因果律的“空义”,体伤是因还是果,没有绝对性,在于从什么角度来看。我们把疾病设定在果位上,相应的体伤就只能在因位上,那么将作为体伤之因的热能不足也与它一起并到相对于疾病的因位上,合理吗?我们在因果链上退后一步,把视野扩大一层,就合理了。疾病之果从身体而生,故因在身体,而体伤与热能不足只是同一个身体的不同层面,所以将两者都定在因位上,是合理的。譬如空调机让房间降温,导致降温的因是空调机;但空调机之所以能放冷气,其内部还可以细分出一重甚至多重因果链环。我们开不开空调,这时把空调机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但如果它坏了要修理,就要将它看成由多重子系统、多重因果所组成,才能找出故障。类似的,生病了,知道因必在身体内,要向内求,勿外求而将缘作因,这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但诊断若止于此,真正用到临床,又显得大而无当,不知从身体何处下手。那么,再将身体细分,体伤与热能不足就是从中找到的可操作层面的致病之因,二者合之可视为一个整体,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共生在一体内而互相影响、协同运作的;分之,则用于指导临床,辨疾病之总因,即可洞若观火,措置有方。因此,可以将体伤与热能不足一起放在因位上,而推论出第四定律,作为对疾病总因的论断。这是将热能不足定在因位的第二重理由。
当然体伤、热能两个子系统都不是孤立不变的,也都有各自的因果链可再细分下去。但对处理疾病来说,到这一层就可以了。
疾病的主体是身体,故将一切影响身体的因素称为“缘”。更具体的说,缘是指所有影响人体热能与体伤的各种因素,如错误观念、负面情绪、不当饮食、劳逸失度、环境污染、伤害性外力等。有些缘可直接造成体伤而产生症状;有些缘会消耗热能,间接导致体伤而产生症状。身体为修复体伤以解除症状必会加速热能消耗,故生病后热能会更加不足。(因为这在讨论疾病由来,所以举例都是伤身致病之缘;还有保健治病之缘如按推原始点、善用热源、适量运动、良好心态、合理作息等。)
小结一下:伤身致病之缘作用于身体之因,或者直接造成体伤,或者过度消耗了热能而间接造成体伤,再由体伤产生疾病症状之果。体伤是组织运作的生理层面,热能是生命活力的能量层面,知此二者,医学之能事毕矣。至于观念与心态的作用,彰显的是教育的意义,体现在缘上,透过影响热能与体伤而影响健康,乃是诸缘中最重要的。
疾病由来的因果链,可以下图来概括:
图中果位上的分类,除了疾病之外,又多出了不属于疾病的异常形态与指数。为何如此,这是个大题目,将在下一节再深入探讨。
用这样一个图示来概括疾病的因缘果关系模式,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因要影响果,必须藉助缘;同样,缘要影响果,也必须通过因的运作。单一的因或单一的缘都不会影响果,必须要因缘具足,果才会改变:其在医学上的深刻内涵体现在两方面:
1.在诊断上:不可将缘作因,如把风寒或中暑当成症状的因,而使外缘及内因混淆不清;或倒果为因,如将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当成症状的因,而说一症多因或果生果。
2.在治疗上:不能弃因谈缘,不谈身体运作却谈药食、按推有治病功效,而说缘治果;或无疾病,却将异常当成疾病来治疗。
这虽是一份疾病由来图,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的方法,都含摄在其中了,真正看懂了,对疾病就不会有恐惧了。
3-2疾病与异常;果的申论
将异常的形态与指数从疾病症状中分离出来,单列为非疾病的果(见图二:疾病由来图),是从2015年4月开始的。而且之前“异常形态与指数”只是笼统地称为“仪器检测之结果”,疾病也没有区分“症”与“状”,而是统称“所有疾病之症状”,并与前者合在一起统称为果。异常形态与指数在主流医学看来都属于疾病,而且异常形态更是铁证如山的器质性病变,可作者为什么认定它们既非疾病本身,亦非疾病之因?这些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本质核心:对疾病认知的异同。
3.2.1健康的标准
为了认识疾病,我们先认识一下它的反面:健康。为此,先问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医学的目的是什么?解决疾病及延长寿命,使人健康长寿,我想这个答案应该没有人会反对。那健康又以什么为衡量标准?起码是没有身心的疾病症状,这是显而易见、不言而喻。那又怎样可以延长寿命?只要慢点死。如何做到?要有体力,体力好就算得病也没那么快死。所以,保养好体力,就是最好的延命之方,这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常识。而保养体力的核心即在于保养热能,这在前面讨论热能时说过了。若是体力虚弱,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也会缩短寿命。所以体力强弱也是一种健康与否的标志。疾病会削弱体力,最终影响到寿命。所以“健康长寿”包含了保养体力、祛除疾病两个方面,且健康与否应以“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有无”为准。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个更深广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是全面身心健康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种定义是在生物人的基础上加入社会人的健康概念,而《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健康境界是“真人”境界,更超乎其上了。与之相比,我们的“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有无”的健康标准是以生物人为基准的,是不是层次太低了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很好很全面,应作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但从医学角度,还是在生物人层面定义健康标准为宜,因为社会人层面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标准随时空而改变,牵涉到复杂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众多层面,超出了医学范畴。不过,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的问题最终也会影响到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我不反对将它们作为医学的辅助教育内容纳入考量,也是医学应有的人文关怀。
健康的标准确定了,那如何判断体力之强弱与症状之有无?对体力强弱,现在医院还没有专项检测,但没关系,因为我们人人都知道自己体力如何,不需要检测。但要凭什么判断有病没病?是否一定要按照医院检测的报告为准?如果说不是,那检查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说是,那没有现代的检测手段前,老百姓就不知道是否生病了吗?如果说仪器检测可以使诊疗更准确,那为什么确诊并不会带来确切的疗效?所以这个问题不简单,未必有共识。比如世纪大病癌症,令人闻风丧胆,可为什么有人疾呼“癌症不是病”?高血压终生吃药都治不好,但近年也有人说它不是病,无须治疗。有些病看似治“好”了,比如肿瘤动刀切除了,指数服药后也正常了,为什么很多症状却没有改善,还老是复发甚至导致更多医源性疾病?或有严重症状痛苦不堪,检查却无异常,诊断无病;或毫无症状,检查却有异常,诊断有病。这些矛盾现象俯拾皆是,必须彻底厘清,才能认清疾病的真面目。为此,我们要深入探讨疾病与症状、疾病与异常形态和指数的关系。
3.2.2疾病与症状
所关心的人生病了,我们一定会问他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如果没有,我们就要说他装病或者“神经病”了。显然,常识告诉我们,疾病与症状的关系是:有疾病必有症状,症状可感可见,是疾病的具体表征,而疾病则是所有症状的抽象代名词。
正因为症状可感可见,所以我们不用看医生也知道自己是否生病了。就算得的是什么病未必知道,但怎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总是知道的,有经验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即可辨证施治,连病名都不需要知道——这是几千年中医的诊治方法,它通常只处理症状,只要症状消除,体力恢复,即告成功,而不理会什么异常的组织形态或者指数——那时代还没有发明检测仪器。
症状可再细分为“症”与“状”,其中“症”指不适感(包括功能紊乱),“状”指组织受损。“症”如疼痛、痒、抽筋、口苦、怕冷、怕热、盗汗、咳嗽、呕吐、腹泻、频尿等; “状”如破皮、出血、目赤、口疮、红肿、溃烂、烫伤、化学毒液灼伤、牛皮癣、干癣、红疹、褥疮等。这些都是每个人自己就可以感受观察得到,无需借助仪器。
这里将“症”与“状“分开,有两个目的。其一,有助于辨别二者的体伤位置——症多由他处体伤所致,状多由本处体伤所致。其二,是为了指出“状”消失后,“症”未必能解除;反过来,“症”解除后,“状”也未必会消失。譬如肿痛,常见有肿消而痛仍在,或痛消而肿依旧的现象,即是“症”与“状”可由不同体伤所致、其间并无因果关系的明证。这在临床上都很容易通过按推对应的原始痛点来验证,也是有了原始点后才发现的现象。
如果将疾病与症状分离,认为不论有无症状,仅就仪器检测的影像和指数即可据以断定是否得病及所得为何病,那是与中医的思维相左的,也多与常识相悖。
3.2.3异常形态与指数
以上说的依症状(并配合四诊)进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诊疗方法。另一种是西医的方法,主要根据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的形态与指数进行诊断与治疗。
将慢性形成的异常组织形态,以及各种异常指数,合并称为异常形态与指数,简称“异常”(形容词当名词用)。它们包括目视手触可辨、但还未达到组织受损程度的非正常形态,以及仪器检测出来的非正常的形态与指数。目视手触可辨的异常如发白、面皱、高低肩、长短腿、筋结、筋粗、筋沾黏、筋紧绷等。仪器检测的异常形态如癌肿瘤、子宫肌瘤、纤维瘤、脾肿大、肾萎缩、脑萎缩、肝硬化、肺纤维化、心血管堵塞、心肌梗塞、脑梗塞、脑溢血、溃疡、发炎、沾黏、骨刺、骨头坏死、关节变形、脊椎侧弯、椎间盘突出、各种结石等;异常指数如异常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癌指数、肝指数、肾指数、胆固醇等。它们既非“症”也非“状”,也不会导致其他症状,故非疾病,亦与疾病无因果关系。
异常形态与“状”的组织受损,两者的界限有时是模糊的。我只将目视手触可辨、已达到组织受损程度的破皮、出血、溃烂等,归类到需要处理的“状”的组织受损,其余如发白、面皱、筋结、筋紧绷等未达到组织受损程度的,都归类为不需处理的异常形态。那为什么仪器检测出来的脑梗塞、脑溢血、溃疡等分明已达到组织受损程度的异常,不当作需要处理的“状“呢?如前述,这是由于人之健康与否是以“体力之强弱及症状之有无”为准,而所有的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既不影响体力的强弱,也不产生不适感的“症”,也不属目视可辨的体表组织受损的“状”,跟健康与否的诊断及从因解症的治疗无关,故不必再细究其中仪器检测的异常有无状的组织受损。
从临床观察到的现象到用原始点方法处理,症状改善,而随着热能的改善体伤的修复(反映在体力的改善与原始点痛点的减少、减轻直到消失),很多情况下异常形态与指数也会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比如肿瘤缩小甚至消失,或者从弯曲的脊柱回直,结石排出,血压、血糖恢复正常范围,等等。综合这些临床事实,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
1.疾病症状以及异常形态与指数,都是热能不足与体伤所生之果;
2.异常之果不生症状之果,简称“果不生果”;
3.异常本身不是症状,也不导致症状,所以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而是衰老败坏的自然现象,是不应该被当作疾病对象来处理的。
因为异常与疾病有共同的因,所以二者经常同时出现,让我们误以为症状由异常导致。其实它们之间虽有关联,但只是像兄弟姐妹一样的关系,而不是像母子一样的因果关系,所以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不能反映健康的真实状况。这就是常见身体有病、检测结果却正常,身体无病、检测结果却异常的原因。明了此理,就不必削足适履,刻意要逃避老化败坏所带来的异常,而去追求仪器检测的所谓人为“正常”标准。只有当其中的异常形态已影响到生活作息,从因解症无效的情形下,才可从果解症,处理此异常形态。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经的过程。有了以上这些认识,再将医学放在这整个生命过程来检视,对疾病的认知,就很清楚了:所有的“症”(包括不适感,体力虚弱,功能紊乱)与体表组织受损的“状”,总称为疾病;无症状的“异常”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而是衰老败坏的自然现象。医学要解决的应是疾病的症状,而非异常,这一点上原始点和中医是一样的。仪器检测出来的异常,对从果解症的西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是西医的主要处理对象,但对从因解症的原始点医学而言则无必要。如有仪器可检测体伤与热能的变化,以辅助原始点临床操怍,那原始点或可如虎添翼;但如以仪器检测异常形态与指数的有无及其变化来评估原始点的疗效,方枘圆凿,虽有若干参考价值,但绝不可作为终极裁判的依据。
3.3医疗与保健
医学是为了解决疾病及延长寿命。而欲达此目的既要解除症状,又要改善体力。解除症状称为医疗,改善体力称为保健。所以完善的医学必须包括医疗与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医疗是为了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医疗针对疾病症状的疗效必须具有立即性。医疗包括诊断与治疗两部分,而其治疗方式可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须在诊断的指导下才可进行。
保健主要是通过改善体力,以增强免疫力、自愈力,从而达到预防及间接疗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医疗不可或缺的辅助。保健方式亦可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内治法以温热性药食为主补充内热源,外治法以温敷为主补充外热源,并须结合诊断,才可达到改善热能、增强体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适量运动、良好心态、适度休息。除温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体针对某种疾病症状,也不直接处理体伤或患处,而是通过全面增强体力以期延年益寿,甚或改善乃至疗愈疾病。所以它无法针对疾病症状产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须持之以恒,日久方显其效。
由于保健对症状不具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不能被当作医疗本身来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视保健的重要性,因为疾病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体力增强而修复的。所以医疗若无适当保健措施的配合,不仅疗效难以保障,对热能较弱、体力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样,更是只能暂时改善症状而无法断除病根。从这个角度看,保健比医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因此将正确的保健观念融人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离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才是保障大众健康的最佳途径。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
既然治病离不开保健的配合,所以为了增进并巩固疗效,广义的医疗也应将保健纳入其中。反过来,保健得当,也可让疾病消弭于无形,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广义的保健,也应涵盖医疗。故医学的实践,必须医疗与保健并行,内治与外治互补,不可割裂或偏废。惟其如此,医学才能臻于完善,真正达到守卫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
4、原始点临床技术应用
原始点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是在成功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最后再升华为理论,所以其诊断、治疗与理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的诊断与治疗甚至是一体同步的。其理论与其说是创造发明,毋宁说是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系统客观地陈述而已,务求理事一如,这在前一章已做介绍。本章再简要介绍其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
4.1疾病之因的诊断;辨因概述
所有疾病症状皆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体伤可直接导致症状,热能不足则可通过影响体伤间接导致症状。症状本身一般不会致命,但症状越严重表示体伤也越严重,身体为修复体伤以解除症状必会消耗更多热能,而严重热能不足可危及生命。反过来,严重热能不足也会使体伤进一步恶化而加重症状,陷入恶性循环。所以体伤严重也代表热能严重不足,反之亦然:它们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左右着病情的变化,因此治疗疾病必须同时解除体伤及改善热能。
体伤与热能不足虽不能割裂对待,但辨此二者孰为疾病之主因,是辨因的核心。热能反映在体力,体伤反映在症状,故主因之辨可从审察三事而定。其一,患者是否有可反映体力虚弱的症状,如行动迟缓无力、全身异常疲惫、食不下、瘫痪、肌肉萎缩、声音微弱、气喘、面无光泽、肢体冰冷、发抖、水肿等之类?其二,症状是否发作频繁或时间持久?其三,通过按推原始痛点来判断症状之体伤位置是否在本处?于此三者中只要有一种情况出现,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于热能不足,处理上应以热源改善热能为主,以按推解除体伤为辅;反之,若三者皆否,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于体伤,处理上应以按推解除体伤为主,以热源改善热能为辅。故通过观察体力、症状及症状之体伤位置以辨疾病之主因,是决定治疗原则的重要诊断方法。
其中辨症状之体伤位置必须经按推原始痛点后视症状之改善与否才可确认;换言之,是先有按推原始痛点的治疗,之后才有辨症状之体伤位置的诊断,因此其过程既是诊断,也是治疗。所有症状皆直接由体伤所致,而体伤位置可分他处与本处,临床又以他处体伤占绝大多数。从经络穴位、到阿是穴、再到原始点,其实都是为了解除他处体伤所致之症状而设的位置。因此,医疗若不知症状可由他处体伤所致,或者错认其体伤位置,就会误人歧途,延误病情,故辨明体伤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而言,“症”的不适感,多属他处体伤所致;“状”的组织受损,多属本处体伤所致,但二者仍须经按推原始痛点作最后确认。经按推原始痛点后,症状若有改善,则此症状与患处无关,而是由原始痛点所致,并称此原始痛点为他处体伤;若无改善,则此症状与原始痛点无关,而是由患处体伤所致,并称此患处体伤为本处体伤。使用外热源时,症状若属他处体伤所致,温敷应以原始点为主,患处为辅;若属本处体伤所致,则反之。
病情好转恶化的辨别,主要是通过观察体力强弱而定。不言而喻,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命,其次才是解除症状。而体力不仅可反映热能状况,也是身体免疫力、自愈力的代名词,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故研判病情或治疗疾病,改善体力远比改善症状更为重要,也就是经治疗后不论症状有无改善,如见体力渐渐充足,则属好转现象,最后必可化险为夷,脱离病苦。反之,如症状虽减轻甚至消失,但体力却衰退,则非佳兆,须提防病情突然恶化。因此,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练身体、增强体力,不仅可以延长寿命,于生病时,还可帮助修复体伤、解除症状;于未病时,亦可达到保健防病的功效。至于仪器检测异常的形态与指数则属果,无法反映热能与体伤的真实状况,跟体力与症状无关,不可作为研判病情、从因解症的依据;但若从果下手,治疗异常,则可参考。
4.2治疗与保健相结合
所有疾病皆因体伤及热能不足所致,故不论由何种因素(缘)引发,亦不论诊断为何种病名及病因(果),分属慢性或急性、内科或外科,其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按推原始点,并用内外热源温之。内热源包括温热性中药、温热性饮食;外热源包括太阳光、温灸、温敷袋、电热毯、电热器、远红外线.暖贴、姜粉(可外敷伤口)、温姜汤、温姜汁(鲜姜榨汁加温,用法同于温姜汤)、鲜姜泥等。此论亦适用于许多动物。
从原理上说,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以内外热源及按推等(缘)来改善热能不足及体伤(因),帮助身体恢复正常运作,进而使疾病(果)消失。换言之,它是通过因的改善,来达到解决病苦的目的,故原始点只谈能改善身体的疾病之因,而不谈能直接治身体的疾病之果。因的改善,改善的是体力,也就是免疫力、自愈力、调节力、修复力,将人体本有的这些命力激发起来,疾病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原始点的特色是“从因解症”,是釜底抽薪、从根解决的思维与方法,超越了疾病的名相,可以“一法多治”,而且哪怕没有文化但只要智力正常也能学会。
4.2.1原始点的适用范围及其极限
这里讨论原始点的适用范围,要用症状来分才比较符合实际;又因其适用范围很广,所以用排除法来说明比较恰当。
原始点不能处理的、或者不能单独处理的、或者也许可以但没有十足把握的,可分别归纳如下:(1)由急性外伤引起如脱臼、断肢、粉碎性骨折、异物刺伤等且需借助特殊方式治疗之症状,非原始点所能,可直接由中西医诊治。(2)如遇大量出血、喘促不堪、呼吸困难等生命有立即危险之急症,可考虑从果与从因二者配合处理。上述病情若急性期或危险期已过而还有症状,仍应以原始点方法处理。(3)某些疾病如白内障、近视、牙痛、耳聋、便秘、癃闭、肢体受伤等,若经接推确认属本处体伤所致,即使在治疗上从因改善体力、或从果处理患处都可以解症,但为慎重起见,最好还是先从因解症;若无效,再从果解症也不迟。
剩下的,都是原始点可以处理的范围,不分男女老幼、急性慢性、内科外科。中医常被蔑称为“慢郎中”,但有了原始点,就不再是了,多数比西医还快。急性病如药食中毒、毒物、毒气及细菌病毒所伤、烫伤、脑震荡、脑中风、心脏病发、急性腹痛(肠沾黏、梗阻,结石,盲肠炎等炎症)、胎死腹中;可从因解症,原始点都成功处理过。
如果只知病名如高山症、糖尿病、高血压、不孕、血癌;而不知如何下手,可从症状部位找出相对应之原始痛点处理,以达到治病的效果;若无症状,可从一条脊椎及七处原始痛点处理,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若属本处体伤所致状的组织受损,则需一段时间才能修复。这期间除充分休息外,宜从因解症, 重用内外热源并辅以按推来加速体伤修复。
其实不管知不知道病名,原始点都是按症状来处理的,病名根本就是不需要的,这就是“离相治病”。
4.2.2原始点的调理技术
原始点疗法是保健与治疗合一的整体疗法,是以第四定律为依据发展而成的。它以按推原始痛点改善症状,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立即性;以内外热源(包括温热性饮食)改善身体热能,增强体力。其余还需要配合的,是适量运动、良好心态及适当休息。所有这些当然都必须在正确观念指导下灵活调配、协调运用,才能达到应有效果。这些措施中,只有按推一项有解症效果,从实质上说属于医疗,但它没有侵入性、创伤性;其他措施皆属保健,目标都在于保养热能,增强体力,以促进并巩固按推的疗效。可见,在原始点疗法里,保健是重于医疗的,在这里只是提示一下要点,每一项要展开还有很多内容。
原始点的这一套调理技术,与传统中医的“一针二灸三用药”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对此三大疗法进行简化、改良与创新后的整体运用:
1.以手法代替针法:徒手按推,无侵人性、无创伤性,更为简便安全;且原始点是诊断、治疗、保健合一的大开关,在全身“一条脊稚加七处”的位置分布、必须通过双方互动来确认的原始痛点找法,都有明确的规律性,且融合了经络穴位与阿是穴的长处,故其效果显著而确切,操作简便而易学:
2.以温敷代替温灸:灸之本质即在于通过补充外热源来改善人体热能,而外热源的补充实则不受经络穴位的限制。故原始点的温敷用材与工具可大为拓广,除了艾灸,举凡太阳光、热水袋、电热毯、水暖床、远红外线、暖贴、鲜姜泥、姜粉泥、任何温热性膏贴等,各擅胜场,皆可随其所宜用以温敷,面积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温度可高可低,无有定法,唯视病情所需,并以患者感觉温暖舒服为度。
3.以简单温热性药食代替复杂方剂:中医方剂多有直接对治症状的目的,故寒热并用。而基于“热能不足定律”及对“缘不治果”的认知,原始点只单纯将药食作为内热源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故只用温补,一概不用寒凉攻伐伤人体质,用材也因此简单化、生活化,用量则以患者能够吸收、感觉温暖舒服为度。
“一针二灸三用药”作为中医的三大疗法,“针”(及其他外治法)是用以改善体伤、解除症状的,具有针对性与立即性;后二者可用以改善热能、增强体力。所以这一套本来具备了“外治内治互相配合、体伤体寒兼顾处理、医疗保健相辅相成”的特质,根据第四定律,它们应该配合起来作为整体来运用,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但未见古人点破,如今更常被割裂开来单独使用,从而丧失了应有的疗放。
基于四大定律而研发的原始点疗法,又重新将它们进行简化改良创新后融为一体来运用,做到了无侵人性、无创伤性,甚至可以不用药物,故能大幅提升有效性与安全性。不仅如此,为了人体能充分吸收热源、减少无谓的热能消耗,原始点还强调适量运动、良好心态、适当休息的重要性,并将它们与按推及内外热源的补充相配合,视为相辅相成的整体,在正确观念指导下加以运用。所以原始点疗法是对“一针二灸三用药”的简化、改良与升华。
5、结语
原始点医学研发初成之后,本着初心,即从2006年起开始公益推广,至今不过十年,却已传遍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各地。而遍布世界各地的义工,不仅将案例源源不断地送来,其中很多重症、绝症成功案例都是医学界的重大突破,而且他们还送来了众多的问题、建议甚至质疑、问难,帮助原始点快速地走向成熟与完善。这种通过广泛而自发的社会实践参与来推动一门学科的发展,大概是史无前例的。
原始点的不足,由急性外伤引起需特殊方式治疗,或从因解症无效的本处体伤所致之疾病,原始点无力处理,这是原始点的极限,已论述于前。其次,在基础科学研究上还有待探索的是原始点作用的机制。全身各部位原始点的效验如此确切,各自的涵盖范围又那么明确,都有极强的规律性,背后一定有其生理学、解剖学基础,但目前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完全是空白。再次,由于原始点医学的特殊性,我虽然很重视搜集整理医案,但偏向传统中医式的研究;现代医学方法论指导下的临床研究,特别是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研究,因资源所限,尚未予重视,而把精力重点放在从医案中探索医学的理则、规律上,并多在民间推广。不过原始点已被一些医师用于临床,并已有一些原始点临床研究论文发表,中西医都有,这是可喜的。所以是否可以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论,结合原始点的特点进行系统性的临床研究,也值得去探索。
原始点医学虽然是一门创新的自然医学,但与中医有千丝万缕的血亲联系,特别是阿是穴的思维,“一针二灸三用药”的治疗体系,药性理论等,所以如果要归类,原始点医学自然应归到中医旗下,可以与中医无缝对接,期望原始点能够为中医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2/2 连载二 完结
原始点全球同学网
教学为先 人才为先
网址:www.zhysd.org 邮箱:zyz@zhysd.org
全球原始点同学群 QQ群号:375581568
原始点志愿者中心 群号:248381855 (只有受邀才能加入,请先加入同学群)
原始点志愿者的精神:纯朴,利他,服务,奉献
------------------------------------------------------
手心向下,欢喜地给予,不要手心向上有所求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下载】
原始点健康讲座2016年1月广州 文稿
https://pan.baidu.com/s/1ge8SOqn
原始点医学在临床上的应用论文—张钊汉2016(修正更新)
https://pan.baidu.com/s/1bYLtPO
201612原始点健康手冊
https://pan.baidu.com/s/1mhF4kYk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